学位:博士
性别:女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张文静,1980年,山东临沂人,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1、2016年先后评聘为副教授、教授,期间在北京师范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围绕地下水水质安全与风险管控,主持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专题2项)。在领域主流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成果被积极应用于多地地下水保护及污染防控示范工程中,为指导污染物环境行为预测、水质安全评估和风险管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先后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核心技术入选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名录。指导研究生获全国高等学校水利类优秀学位论文、吉林省优秀硕士论文、吉林大学优秀硕/博士论文共计12项。本人获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吉林大学优秀国际学生指导教师,入选吉林大学励新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吉林省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
以攻克地下水环境质量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为目标,以水文地质背景为基石,重点开展:
1)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中的迁移传播机制及行为归驱
2)基于AI技术的地下水环境演化预测与风险评估
3)水土污染的碳排放归驱及绿色修复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课题),DNAPLS固-液-气多相分配与跨介质界面迁移转化机制,2023.12-2027.1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专题),地下水有机污染物传输与修复全过程碳排放量化模型,2024.12-2028.1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专题),多维立体地下水污染风险预警体系,2020.01-202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不同尺度下ssRNA在毛细作用带中的传质机制和环境响应,2022.01-202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工回灌条件下DBPs的形成机制及其耦合胶体效应影响下的迁移转化归宿,2019.01-202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工回灌过程中的胶体效应及其对地下水中微量元素迁移归宿的影响研究,2015.01-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地下环境要素对人工回灌过程中水岩作用的驱动效应研究,2012.01-2014.12
研究生招生期望:
1)专业基础:具备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的专业基础,具备化学、生物学科背景的考生优先考虑;
2)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好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具有追踪国际前沿工作能力;
3)性格与品质:具有乐观向上的学习工作态度,坚韧不拔的自我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研究方向了解:阅读课题组代表性论文的其中2-3篇。
联系方式:zhwenjing@jlu.edu.cn
zhangwenjing80@hotm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