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博士
性别:男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秋叶飘零,九月渐凉,惊闻恩师祝教授离去,悲痛之余,愈发怀念在恩师身边的历历往事。
从1991年开始受业于恩师,1994年有幸成为恩师的正式弟子。从师六载,虽然时间不长,却弥足珍贵。如今亦为人师的我,越发体会昔日先生的辛劳,对先生的崇敬之情与日俱增。先生招我为生时已年逾花甲,由于先生的豪爽与平易,我一开始就有从师如父的感受。先生在草地生态领域可谓是苍穹之昴,但先生从没有资深老教授的矜持,感觉既像慈父,更像朋友。在学术上,先生事无巨细,均严谨有加。给研究生的每一次讲座,先生都要备课多日,更新讲义,亲自手写。先生的报告大气诙谐,其学术思想及观点总是让人耳目一新,让思维与感官共愉悦,令知识与趣味齐赏心,每一次讲座,都觉得意犹未尽。先生严谨细心,曾对我说,他多年出差及参加学术会议,没有一次因为疏忽而忘带过东西,仅此一点就令我等后生惭愧,足够督促我一生的了。先生同时是很守时的学者,这体现在他作为主人不迟到,作为客人既不迟到也不提前。每次去草地所,按约定的时间肯定能看见先生。记得有一次我陪先生去南湖宾馆接加拿大朋友去参观,在楼下大厅侯了十多分钟,虽然我想提前2分钟给加方朋友打电话通知他们下来,但还是被先生制止了。先生对弟子的关怀细致入微,我去河北坝上草原做硕士论文期间,有次先生顺便去坝上做短暂考察,特意提前给我新婚妻子打电话问有什么要捎的,考虑到坝上生活过于艰苦,妻子疼我心切,竟然没有考虑先生已近七旬身体不便,让先生捎了一大包沉甸甸的食品。一路奔波,真是难为了先生!
在我印象中,先生穿着总是那么朴素、简单而又生态,却不失学者的干净利落。每天到草地所,先生第一件事就是烧上一小壶开水泡上一大杯红茶,这一点与蒙古人生活习惯很相似。我想,也许正是那氲氤的茶香才烘焙出先生豁达的性格吧!先生的心态总是那么年轻,常常先于学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读研期间,先生第一次问我有无电子信箱时,我竟不知电子信箱是什么新鲜事物!先生体贴如父,我患阑尾炎住院,是先生手捧花篮到病房看望了我;在博士刚刚毕业,是先生拿钱做路费资助我去南方找工作;每一次叙别,是先生用那双粗糙的双手握紧我;我曾经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与先生大声争辩,是先生一次次地宽容了我……师恩如父,先生之恩,山高水长,终生铭记!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拜恩师。斯人虽已去 恩泽却长存,身为先生的弟子,先生的智慧让我受惠终生。在恩师离去的日子,谨让我深情地呼唤一声,恩师,谢谢您!
您的学生
包国章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1年9月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