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博士
性别:男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岁短缘长,作为李彦舫教授博士后关门弟子,虽然从师仅仅两载,但导师的恩泽与教诲却足以让我受益终生。早在读研的时候,就曾拜读过先生编写的《植物学》,但那时只是远而敬名;十几年后,方初识先生,时值我的硕士生导师李建东教授七十寿庆,让我近而敬行。先生矍铄敏睿,阳刚不让须眉,却又优雅轻盈,集女将军与学者气度于一身,清气若兰,令人耳目一新。
在先生门下愈久,愈发体会先生坦荡的心胸与雷厉风行的科研及处事风格,对先生的崇敬之情与日俱增。想当年,到原解放军军需大学执教的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带领大家建立了生物技术实验室、药用植物园、植物温室、以及有许多大型野生动物的生物标本室,建立了小有规模的科研教学基地,对野大麦进行了长期开创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主持了军内外多项重大课题,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及博士后人才,这种知难不退、拼搏要强的精神着实让我们这些后生不敢安于现状。
受业于先生,既受惠于智,又受惠于德,先生之智,智于大德。先生宽容大度,经常念叨别人的好处,对宽厚之人总是上礼相待,而且想人之所急。在联系做先生的博士后时,先生答应我让出她珍爱的药园的一部分做我的试验地,并说即使做不成她的博士后,这片地仍然留着给我用。有了这块校园内的试验地,我及我的研究生们免去了野外奔波的辛苦,节生了大量精力和经费。从师以来,由于工作繁忙,我与先生身边的人接触较少,但通过先生点点滴滴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先生门下每一个弟子、下属乃至楼道清洁工身上的可敬之处。先生于己,简单素朴,每天中午在教研室吃自带的粗茶淡饭;于学,严谨细腻,视巨细无小事,即使学生例行的学术报告她也要躬亲过问。
2006年,我与先生、景林师兄一同前去兰州参加第二届中日韩三国草地会议,与先生朝夕相处了十天,忙碌之余,难得与先生一起唠唠家常,并有幸一同漂渡黄河、瞻仰敦煌,一起观胡杨林、上嘉峪关、登鸣沙山,那是一次难忘的师徒之旅。从甘肃回来,先生买了不少好吃的敦煌土特产,本以为是捎给外孙和孙子的,后来才知道,一下飞机几乎都分给了到机场接站的弟子们!说起那次兰州会议,我要特别感谢先生的爱人李叔。先生为那次旅行准备了很多吃的,李叔特意提醒先生捎上一瓶白酒,他说旅途漫长,这两个能喝酒的弟子没有酒怎行,关心至此,怎能不令人感动!在赴敦煌的途中,听当地人解释说,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广大辉煌,这正是先生与李叔心胸与品格恰如其分的写照!在那茫茫的野大麦试验地,波动的麦浪下,每一粒麦穗不仅倾注着一位女生物学家的汗水,也饱蘸着她身后支持者相敬如宾的关心与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