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芝,女,山东齐河人,1962年11月5日生,汉族,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地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兼任吉林大学岩石物理实验室主任。”唐敖庆学者”英才教授,吉林省教学名师,长春市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编委。。198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勘探地球物理专业,86年获硕士学位,02年获得吉林大学工学学位。1995年英国莱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2002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钻研团队创始人和现任Leader,累计培养博士27人,硕士64人。目前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的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钻井地球物理勘探》的负责人,“应用地球物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领头人。
主讲的本科课程有“钻井地球物理勘探”、“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水文与工程测井”和“科技英语”。共发表文章341篇,其中SCI 57篇,EI 35篇,核心269篇,专利7项,出版教材3本,著作(专著)2本。从教三十多年来,一直承担《钻井地球物理勘探》、《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等专业课程主讲,是国家级精品课程《钻井地区物理勘探》的负责人。参编了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钻井地区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并编写了校内讲义和开发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所参与的“应用地球物理教学体系建设创新与实践”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所负责建设的《钻井地球物理勘探》网络课程获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九五”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国家油气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等50余项,有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在“八五”期间,主持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的课题《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砂泥岩薄交互储测井解释方法研究》。通过近5年的攻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砂泥岩薄互层测井评价软件系统。提高了解释的精度,纵向分辨率提高1-4倍,该项成果 “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成果获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为第一获奖人。在“九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复杂油气储层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通过多年来对火成岩储层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评价孔隙度精度。针对火成岩孔隙结构特点,开发了火成岩测井处理软件系统-SIMPLE。经在大庆实际应用、效果很好,2001年获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油储地球物理奉献者”表彰。
近年在火山岩油气藏以及低阻、低孔低渗油气藏的测井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为长庆油田、冀东油田、吉林油田、大庆油田以及中石化东北、西北以及华东油气公司提供了技术支持,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
一、完成项目情况: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1 | 港东断裂带东营组低阻储层品质评价和潜力区优选服务招标项目 | 中石油大港油田 | 2022-2023 |
2 | 南海北部火成岩岩性及其矿物组成测录井识别和定量计算方法研究 |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 | 2021-2022 |
3 | 龙凤山中基性火山岩及致密砂岩测井技术研究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20-2021 |
4 | 岩石岩矿、岩电及孔隙结构特征分析项目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21-2023 |
5 | 四川盆地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 |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 | 2019-2020 |
6 | 徐家围子地区高温高压相渗-岩电联测及CEC岩心试验分析 | CPL大庆分公司 | 2018-2019 |
7 | 南堡5号构造火山岩天然气测井评价技术研究 |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 | 2017-2018 |
8 | 基于数值模拟的油页岩地下原味裂解开采方案 | 吉林省科技厅 | 2017-2019 |
9 | 断溶体储层井筒与储层温度分布预测方法测试 | 中石化西北油气分公司 | 2017-2018 |
10 | 页岩岩样分析(核磁、微米CT、岩电) | 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 | 2016-2017 |
11 | 龙凤山砂砾岩储层岩石物理测试与分析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6-2017 |
12 | 准中地区探井岩心实验分析 | 中石化胜利油田 | 2014-2015 |
13 | 井下随钻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 | 中煤集团西安研究院 | 2014-2015 |
14 | 王府断陷火山岩储层参数与流体识别研究 | 大庆钻探集团 | 2014-2015 |
15 | 葡萄花油层岩心水驱岩电实验 | 中石油大庆钻探公司 | 2013-2014 |
16 | 本溪-临江地区岩石物性及三维物性反演 | 国家地质调查局 | 2012-2015 |
17 | 松辽盆地深层火成岩CO2气藏岩石物理 | 自然基金委员会 | 2012-2015 |
18 | 七棵树油田十屋9-十屋11井区沙河子组储层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2-2013 |
19 |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脉冲中子测井研究 | 中石化西北油气分公司 | 2012-2013 |
20 | 岔路河断陷复杂岩性及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 中石油大庆钻探公司 | 2012-2013 |
21 | 腰浅区砂砾岩储层模型与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2-2013 |
22 | 腰西区砂砾岩储层模型与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2-2013 |
23 | 六盘山及准东地区岩石物性测试 | 中石化胜利油田 | 2012-2013 |
24 | 裂缝性储层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 | 浙江大学 | 2012-2013 |
25 | 彰武、梨树、长岭岩石物理参数分析与研究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2-2014 |
26 | 双龙地区沙河子组砂砾岩测量与数据分析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2-2014 |
27 | 十屋8井区沙河子组储层饱和度模型研究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1-2012 |
28 | 梨树断陷东南斜坡砂砾岩储层测井技术研究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1-2012 |
29 | 致密气层测井解释模型与可动流体方法研究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2011-2014 |
30 | 油页岩地球物理探测实验室建设与方法研究 | 教育部 | 2010-2014 |
31 | 朝阳沟长春岭地区扶杨油层产能预测研究 | 中石油大庆集团公司 | 2010-2011 |
32 | 秦家屯油田四性关系研究与老井复查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0-2011 |
33 | 所图油田四性关系研究与老井复查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10-2011 |
34 | 模拟地层条件下岩心驱替过程中电阻率测量 | 中石油大庆钻探公司 | 2010-2011 |
35 | 朝阳沟-长春岭扶杨油层产能预测 | 中石油大庆钻探集团项目 | 2010-2011 |
36 | 朝阳沟-长春岭扶杨油层产能预测 | 中石油大庆钻探集团项目 | 2010-2011 |
37 | 文昌13区低阻储层测井解释及地震解释 | 中海油湛江油气分公司 | 2009-2011 |
38 | 松南气田及邻区营城组火山岩测井评价方法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09-2011 |
39 | 裂缝性储层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研究 | 科技部重大专项 | 2009-2011 |
40 | 裂缝性油气藏构造控制与评价技术研究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2009-2012 |
41 | 低渗低阻气层测井定量解释与成岩相分析技术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2009-2010 |
42 | 大情字井油田低孔低渗储层解释方法研究 | 中石油大庆钻探集团项目 | 2009-2010 |
43 | 十屋油田测井资料二次解释 | 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 | 2009-2010 |
44 | 模拟地层条件下岩心驱替过程中电阻率测量 | 中石油大庆钻探集团项目 | 2009-2010 |
45 | 模拟地层条件下岩心驱替过程中电阻率测量 | 中石油大庆钻探集团项目 | 2009-2010 |
46 | 低渗低阻气层测井定量解释与成岩相分析 | 中石油长庆油田 | 2008-2010 |
47 | 东北地区火山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 | 2007-2009 |
48 | 腰英台油田低孔渗储层测井评价研究 | 中石化华东分公司项目 | 2007-2008 |
49 | 电阻率指数分析 | 中石油北京勘探开发研究院 | 2007-2008 |
50 | 松辽盆地深层测井评价研究 | 中石化项目 | 2006-2007 |
51 | 板桥-北大港地区低阻油气藏识别方法与成因机理研究 | 大港油田研究院项目 | 2006-2007 |
52 | 松南深层东北探区复杂储层测井评价与老井复查 | 中石化东北分公司项目 | 2006-2007 |
53 | 松南八屋-四五家子地区营城组储层岩石物理参数研究 | 中石化东北分公司 | 2006-2008 |
54 | 火成岩储层岩性、相序及喷溢期次划分的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 大庆油田测井公司 | 2006-2007 |
55 | 大庆外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演化与油气远景 | 国家油气专项 | 2005-2007 |
56 | 孔店南部孔一、孔二段沉积体系研究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 大港油田 | 2005-2007 |
57 | 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 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005-2006 |
58 | 伊通地堑层序地层对比与流体识别 | 横向联合 | 2004-2005 |
59 | 松辽盆地安达—兴城构造带火山岩测井岩性识别与储层评价 | 大庆油田项目 | 2004-2005 |
60 | 红岗北-大安地区测井评价技术研究 | 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004-2005 |
61 | 松辽盆地深层测井评价研究 | 回国启动资金 | 2003-2005 |
62 | 深层火成岩物性测井识别与放射性油气监测方法探索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2002-2003 |
63 | 大庆长垣南部测井沉积微相模式识别计算机分析系统 | 大庆油田科研项目 | 2000-2001 |
64 | 松南十屋断陷中深部油水层测井识别和评价技术研究 | 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 | 2000-2002 |
65 | 港中293、南一断块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对比 | 大港油田科研项目 | 2000-2001 |
66 | 陆相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与理论 | 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 1999-2000 |
67 | 含气火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计划资助 | 1999-2001 |
68 | 含气火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人才”计划 | 1999-2002 |
69 | 结晶岩裂缝评价 | 国际合作项目(韩国) | 1999-2000 |
70 | 复杂油气储层测井数据处理及解释的理论和方法研究(49894190-42) | 国家自然基金九五重大项目 | 1998-2000 |
71 | 复杂油气储层测井数据处理及解释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国家自然基金九五重大项目 | 1998-2003 |
72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系统研究 | 地矿部项目 | 1997-1999 |
73 | 薄互层流体性质的识别与解释模型 | 国家自然基金 | 1993-1996 |
74 | 塔里木盆地北部砂泥岩薄交互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85-101-06-03-01) | 国家八五攻关 | 1991-1995 |
75 | 塔里木盆地北部深井测井资料解释方法研究(85-101-06-03) | 国家八五攻关 | 1991-1995 |
76 | 伊舒地堑测井解释方法及测井系列选择 | 横向联合 | 1991-1992 |
77 | 塔里木盆地北部砂泥岩测井解释方法研究(91-03) | 横向联合 | 1990-1991 |
二、发表SCI情况:
[1]基于岩石物理参数转换模型的页岩气含气量评价新方法研究
[2]基于岩石物理转换模型的苏里格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与产能预测
[3] BFA-CM最优化测井解释方法
[4]CEC比值法在凝灰质砂岩储层测井评价中的应用——以海-塔盆地X凹陷凝灰质砂岩储层为例
[5]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 Using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6]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 Estimation Using Reverse Double-Difference Time Imaging
[7]Study 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altered igneous reservoirs in Songliao Basin, China.
[8]A study on water saturation predictions in igneous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and the resistivity index
[9]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mplex resistivity of fractured rock under different saturation conditions
[10]Study on the C0–Cw relationship of clay-bearing sandstones based on digital cores
[11]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yrolysis effects on oil shale pore structures at multiscale using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12]Effects of Clay Minerals and Pore-Water Conductivity on Saturation Exponent of Clay- Bearing Sandstones Based on Digital Rock
[13]Depth Prediction of Karstic-Fault Reservoirs Based on Wellbor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14]Experiment and analysis for the influence of saturating method on saturation exponent n
[15]Calculation of heavy oil viscosity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16]Geophysical survey of geothermal energy potential in the Liaoji Belt, northeastern China.
[17]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servoir depth prediction in fault-karst carbonate reservoirs
[18]A New Method to Identify Reservoirs in Tight Sandstones Based on the New Model of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19]A process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calculation of heavy oil viscosity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20]Association between prevalence rate of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and sleep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old adults
[21]A new model to predict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wetting phase for tight sandstones
[22]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percritical CO2 and the log evaluation of CO2-bearing volcanic reservoirs(Article)
[23]A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I-Kr models based on the influencing effects of shaly sandstone reservoirs
[24]Research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shale and tuff content: Taking tuffaceous reservoirs of X depression in the Hailar-Tamtsag Basin as an example(Article)
[25]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aturation Model of Volcanic Rock Based on Fluid Distribution
[26]Evaluating fractures in rocks from geothermal reservoirs using resistivity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27]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riple porosity model to identify the fluid properties of the volcanic reservoir in the Wangfu fault depression by well log
[28]Evaluation of volcanic reservoirs with the "QAPM mineral model"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29]Location of the tectonic boundary between the Paleoproterozoic Jiao–Liao–Ji Belt and the Archean Longgang Block in the Lianshanguan area, northeastern China.
[30]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modeling and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Archean magnetite quartzite from the Anshan–Benxi area, northeastern China
[31]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stivity index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at different measurement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pore structure
[32]Experiments on acoustic measurement of fractured rocks and application of acoustic logging data to evaluation of fractures
[33]BFA-CM optimization log interpretation method
[34]Application of the CEC ratio method in evaluation of tuffaceous sandstone reservoirs: an example in the X depression of Hailar-Tamtsag basin
[35]Does the Liaoji granite represent basement in the Jiao–Liao–Ji Belt?
[36]Application of fullbore formation microimager logg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anisotropic resistivity in a thin interbed reservoir
[37]Research on the methods of splitting and prediction point by point in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productivity(Article)
[38]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ellbore and formation temperature fields in carbonate formations during drilling and shut-in in the presence of lost circulation
吉林大学  勘查技术